面源污染植物在改善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本低、效果好、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河流生态修复等水污染治理工程中。近年来,随着工程实践和经验的不断总结,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在水生植物应用品种不断增加、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的趋势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是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中成功应用的关键
面源污染植物可以有效地保持水的清洁,并通过保持不同的营养水平来稳定自身的优势。其作用原理是: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生物量吸收过量的养分,从而将水中的养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通过取食底栖生物的鱼类,减少水环境中的沉积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此外,水生植物能有效稳定沉积物,减少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很大作用。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首先,它们通过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可以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些物种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和降解一些有机污染物;第二,水中大多数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BOD)可以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来降解;第三,它可以通过低等藻类的生长来控制富营养化的表现。
水生植物生长更快,根系更发达。在生长过程中,与水体的接触面积不断扩大。在与水体接触的过程中,会在水面上形成过滤层。过滤层能有效过滤水中悬浮颗粒物,改善水体环境质量;藻类水华会导致水华。在生长过程中,水生植物会与藻类竞争,分泌减少藻类生长的物质,破坏藻类的生理代谢,终导致河道中大面积藻类死亡。在更大程度上减少藻类产生的毒素对水体的污染,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真正实现共生细菌和沉水植物的共同生长。
面源污染植物的存在对基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温带地区的冬季,当枯死的植物残体被雪覆盖时,植物在基质上起到良好的保护膜作用,可以防止基质在冬季结冰,从而维持湿地系统在冬季的净化能力。植物对基质的导水率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根在生长时会干扰和松动土壤。当根系死亡或腐烂时,会留下一些管状大孔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质的导水率。
